11月10日上午8:30,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教育学·心理学分论坛在kk体育官网手机版211教室(线下)以及腾讯会议(线上)同步进行。
8:30论坛开始,由刘庆昌院长首先致辞,刘院长表达了在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与各位学者们相聚云端的喜悦之情。本次论坛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和同学们在线上进行学术交流。
教育学分论坛由副院长徐冰鸥教授主持,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余清臣教授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研究员在线上作了精彩报告。
余清臣老师作了题为《现代教育实践的技术化——一种反思的视角》的学术报告。余老师从四个议题展开了对教育实践技术化的探讨。第一,技术缺位背后的教育基本理论发展问题。余老师通过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指出教育基本理论常常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会导致目的手段的分离,过强的人文化色彩导致技术受到排挤。第二,教育实践发展的技术化必然。余老师认为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视野中可以定义为实现特定目的的标准化手段和方法。手段之于实践具有深刻的意义,技术在教育实践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为:技术以外在的方式通过促进教育实践者的完善而更大实现了教育实践的终极追求;技术升级了教育实践的方法;技术更新了教育实践的资源条件。教育实践的方法就是教育实践技术化的过程,技术化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表征。第三,教育实践技术化的典型问题与限度。余老师对教育实践技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展必须限定在教育实践者群体主体性的发展范围之内;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展必须顾及个体教育实践者的操控力水平;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展要处理好教育实践技术化与艺术化发展之关系。第四,教育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力量发展原则。对教育中技术力量的应用,余老师指出教育中对技术力量的筹划和使用要以推动世界之中的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教育中对技术力量的筹划和使用不以战胜或取代其他力量为重要目的;教育中对技术力量的筹划和使用需要得到持续的自省、反馈与校正。
郝志军老师作了题为《高质量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郝老师从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高质量时代的教育质量。郝老师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与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是今后课程改革的焦点与突破点。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高质量课程,高质量课程的核心是高质量教学,而科学的教学观是高质量教学的首要和关键环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郝老师通过梳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总结了2022版课程方案与标准的价值精神——人本立场、生活本位、中国底色、关系思维。第三,聚焦优质课堂教学观塑造。郝老师从生命完善、内在生成、整体全面的质量观,育人为本、发展为旨的价值观,回归教学本真的本体观,教学情境中人材统一的结构观,实现目标任务递进转化的过程观,把握学生学习机制和规律的学习观,多元开放、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供给观等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观的重塑路径。
心理学分论坛由副院长孙杰教授主持,邀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苏彦捷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两位老师在线上作了精彩报告。
苏彦捷老师在会上作了题为《心理学学科教育现状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需求、本科专业现状以及整合行动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宏观论述,不仅带领参会者回顾了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而且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与期望。报告指出,现如今心理学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且在许多新兴学科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与枢纽作用,可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以及功能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对于心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心理学者,要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想,自觉遵守研究规范底线,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报告最后,苏老师强调: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以群体的差异为起点,不仅通过理论概括出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普遍规律,更要明确个体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立足中国实际,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
刘红云老师作了题为《量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及其对心理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学术报告。刘老师从心理学研究与研究方法的关系出发,引出并分享了量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特点、教学及其建议。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是对现有世界规律的抽象建模,要想解决这些具体的研究问题,就需要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广度,而研究方法又反过来决定了研究的效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刘老师结合案例讲述了量化研究方法的进展与转变,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最后,报告还提出一些关于量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建议,包括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开放资源的补充、课程的及时调整和研究的科学规范等。
本次教育学·心理学分论坛,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前沿的研究议题,大大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培养了大家的研究能力。